一些男孩的女性化有時跟成人不正確的引導有關係。一些流行文化如“中性化”潮流也會給男孩的性別認同造成一定衝擊。
  D06-D07版圖片/Gettyimages
  近幾年,“男孩女性化”的現象一直備受關註,並引起了很多教育界人士的擔憂。
  一般認為,“男孩女性化”的表現主要是,男性應具有的責任、勇敢、寬容、獨立等氣質,在很多男孩身上並沒有表現出來,相反,現在不少男孩缺乏陽剛之氣,膽小懦弱,說話細聲細氣,有的甚至喜歡穿女孩的衣服,愛玩女孩的玩具,呈現出一些女孩的動作和姿態。
  在一些教育界人士看來,現在的男孩子的確不像以前的男孩子那麼活潑陽剛、喜歡體育運動,甚至膽小懦弱,容易退縮。但是也有專家認為,對男孩來講,什麼是女性化很難定義。孩子的發展應當是全面的,應該在尊重男孩女孩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,汲取兩性身上的優秀品質。
  現象
  “中性化”成潮流 男孩子更文弱
  “我是一名全職媽媽,有一個4歲的男孩,孩子長得很清秀,因此我愛把他打扮成一個小姑娘。可最近我意識到,孩子的表現越來越女性化,說話奶聲奶氣,遇到一點小事就哭哭啼啼,還會喜歡一些女孩子喜歡的玩具,我覺得很害怕,害怕孩子長大後會越來越女性化。我該怎樣糾正他啊?”
  如今,人們時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長在網上發佈類似的求助信息。
  “現在幼兒園的男孩子中,確實存在一些女性化傾向,如比較內向,偏靜,註意打扮,說話細聲細氣,不像以前的男孩子很陽剛,很喜歡體育游戲。有些男孩比較喜歡和女孩子一起玩,做一些比較靜的、語言類的游戲。”北京市東城區崇文第三幼兒園園長袁春芬表示,男孩女性化的傾向確實有,“但也不是特別嚴重。”
  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德育處主任孫建表示,在現在的中小學生中會有一些比較明顯的男孩女性化的行為,如一些男生服飾打扮、說話方式比較女性化,性格相對膽小懦弱,很容易選擇性退讓。“我還見過初二、初三的男生打針會哭的。”
  “現在比較流行‘中性化’,很多人也喜歡‘花樣美男’‘小鮮肉’什麼的。而且現在的家庭基本都是媽媽管孩子,孩子上學大部分也是女老師,天天和女人獃在一起,難免會有些‘女性化’。”家長馮女士說,自己的兒子已經8歲了,從小她就一直註意不要讓自己的兒子“女性化”,為此她經常讓兒子去參加有一些對抗性的體育運動,還要求老公每天都要抽時間陪孩子。“我覺得自己的管教還是有效果的。”
  “的確,現在中國家庭中女性撫養者比重越來越高,有些甚至是單親媽媽撫養。而且從幼兒園開始到小學乃至中學,男女老師比例失調,女老師占多數。”華東師範大學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總監葉斌說,中國媽媽,也包括很多教師,在教育孩子時都是希望孩子安靜一點,乖一點,男孩若表現出調皮、莽撞,很可能會受批評,因此男孩的文弱氣質就被加強。
  原因
  家庭學校社會
  多重因素影響男孩成長
  在葉斌等很多教育人士看來,造成中國男孩女性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  從家庭層面來看,在家庭教育中父親的角色往往是缺失的,父親們往往疲於工作,沒有認識到自己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,男孩們缺乏男子漢認同的榜樣;而媽媽或者一些長輩往往過度保護、溺愛孩子,使男孩更加軟弱,喪失了男子漢氣概。
  “一些男孩的女性化確實跟成人不正確的引導有關係。”袁春芬指出,有的家庭喜歡女孩,生了男孩也照著女孩打扮,梳小辮子,穿裙子,這種情況現在也時常有。“孩子3歲左右就會逐漸有性別意識,這時如果家長不是很關註,很容易造成孩子有一個模糊甚至錯誤的性別意識,對他以後的成長很不利。家長還是不要這樣嘗試,哪怕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。”
  從學校層面來看,現在的學校普遍擔心學生受傷,受傷家長就會索賠,所以不少學校在組織教育教學活動時都以安全為第一要素,不會重點考慮對塑造孩子性格有什麼影響。很多學校都取消了有一定危險性的體育活動,也就無法鍛煉男生的一些品格。
  “現在教師的工資比較低,無法吸引很多男性教師。”孫建坦言,如今的小學見不到多少男老師,很多男教師也是教體育、計算機,或者從事行政工作的,真正教文化課的很少,男孩接觸得也就比較少。
  “我想我們的教育環境也是不適合男孩成長的。”兒童教育專家、中國兒童中心黨委書記、全國婦聯家庭教育研究指導中心主任叢中笑解釋,“我們的教育有大量死記硬背的東西,要求孩子乖乖的,要成績好。而在幼兒園、小學等階段,男孩心智等方面成熟得比女孩晚,這些要求對男孩都是不利的。有些老師對男孩女孩成長的認識不夠準確,就會覺得女孩行,男孩不行,對女孩多正面刺激,對男孩多負面刺激,有的還讓女孩去管著男孩,這都對男孩的成長不利,可能就會讓男孩產生女性化的傾向。”
  最後,從社會層面看,一些流行文化如“中性化”潮流會給男孩的性別認同造成一定衝擊,一些“中性化”娛樂明星的榜樣作用,會使一些男孩對傳統男性的認識產生偏差,覺得“中性”甚至“偏女性”才是美的。
  應對
  註重兩個性別認同階段
  記者瞭解到,一些幼兒園和學校已經在日常活動和教學中,也關註到了這種情況。
  袁春芬說:“幼兒園會有意為孩子灌輸性別意識,如我們小班有很多游戲都是男孩一組,女孩一組。我們也會讓有一些傾向的孩子多參加小足球等運動,培養他們的陽剛之氣。”
  “我們在平時的德育工作中,也會滲透性別教育。如提示男同學要幫助女同學,發生爭執男同學要讓著女同學等等。”孫建說,北師大亞太實驗學校從五年級到初一,都會請心理專家做青春期講座,其中一期就是性別意識教育。“從小學四年級開始,每個學期都會有四到五次心理課,我們還著重要求有一節是‘我是男生、我是女生’主題。”
  “其實,男孩女性化的問題以前一直都存在。”北師大心理學博士、心理與教育專家、環度生涯規劃首席專家沃建中指出,從發展心理學理論來講,人類經歷性別認同大致有兩個階段,第一個是幼兒園時期,第二個是初中時期,這和孩子生理上的變化也有很大關係。
  “孩子在四五歲的時候,就應該認識到男孩與女孩的不同,如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小便方式。家長在這個時期就應該讓孩子有一些提示,如要讓著妹妹啊,男孩就應該獨立、勇敢啊,註意不要把男女生的衣著搞混。”沃建中說,到了初中,孩子就進入了真正的性別認同,還有自我認同的階段,這一階段如果發展不好,就有可能對孩子今後的發展造成不好的影響。
  “這個階段,父母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男性的基本特點是什麼,比如生理上的變化,要勇敢,有擔當等等,也可以引導他去看一些書。孩子如果表現出一些女性化的行為,如娘娘腔、走路的姿態像女性等,一定要儘早發現,儘早引導和糾正,必要時可以找專業人士來解決。”
  辨析
  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不同
  “從時代的發展來講,生產方式的變化對男性的發展有很大影響。”知名青少年教育專家、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說,過去的時代體力對男性來講很重要,男性表現出來的特征也是力量足,而現在進入信息化時代,對體力的要求已沒有那麼高,如今強調的是溝通、服務,這些更有利於女性。“我們要認識到,男孩女性化的問題並不完全是由性別帶來的,而是由文化、環境等後天因素帶來的。”
  “從理論的角度講,性別不只是生理性別,更多的是社會性別。”叢中笑解釋說,像我們認為男性應該有的大膽、勇敢等,並不是天生帶來的品質,而是社會環境、角色要求等形成的對男性的認識,如男人作為一家之主,就應該是有擔當的。
  “對孩子來講,對生理性別的認識要很早就告訴他們,但是我認為不應該過早把孩子的社會性別認識定式話,比如男孩就應該是粗獷的、勇敢的,女孩就應該是安靜的、守規矩的。其實,男女的差別和人類的差別相比要小得多。男孩的發展應該是全面的,過早把孩子定格在男孩應該怎麼樣,對男孩完整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來講,可能會是一種缺憾。”叢中笑說。
  我們的教育環境也是不適合男孩成長的。我們的教育有大量死記硬背的東西,要求孩子乖乖的,要成績好。這些要求對男孩都是不利的。
  ——全國婦聯家庭教育研究指導中心主任叢中笑
  (下轉D08版)  (原標題:男孩少陽剛 中性潮流是禍首?(1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i33jitep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